曾国藩( ~ )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
曾国藩(1811~1872)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,但也是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。曾国藩所处的时代,是清王朝由康乾盛世转向没落的转折时期,内有农民起义风起云涌,外有西方列强虎视眈眈。他在家乡湖南拉起了湘军,力挽狂澜,为清王朝平定太平天国立下了汗马功劳,被封为一等侯爵,称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。曾国藩作为“同治中兴”的核心人物,在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。
曾国藩不仅是晚清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,在学术上也造诣颇深。曾国藩一生能有如此大的成就,一方面是时势造英雄,另一方面也和他的读书治学有着莫大的关系。他指出:“盖真能读书者,良亦贵乎强有力也”。据史料记载,曾国藩少年时代就胸有大志,每日刻苦攻读,足不出户,曾经在一年之内将《二十三史》通读一遍,而且圈点甚多。考中进士后,他仍读书不辍,坚持每日清晨即起,习大字一百,然后温经读史,从不间断。
曾国藩拜清代著名理学大师唐鉴为师,他曾向唐鉴请教读书和修身的方法。唐鉴向来服膺程朱之学,因此唐鉴告诉曾国藩读书应以朱子为正宗,然后专攻一种经书,如能通一经,则其他经书皆可触类旁通,如此则可事半功倍。若急于求成,企图短时间内全都搞清楚,往往欲速则不达,结果连一种都不通,事倍功半。曾国藩按照唐鉴的教导,严格要求自己,若一书未完,绝不读其他书。而且每天都写读书心得,坚持静坐,以回忆当天所学,坚持创作诗文,学以致用。
曾国藩在治学观念上继承和发扬了儒家“经世致用”的传统。在他看来,“古之学者,无所谓经世之术也,学礼焉而已”。他主张经世致用,在治学上就是要把学问落到实处,不但要强调义理所在,更要追求“格物”、“诚意”的效果。另外,曾国藩也总结了一套自己的治学方法。第一,强调要专精一业,专攻一门学问,他说:“凡专一业之人,必有心得,亦必有疑义。”一经若通,则其余自可触类旁通,互相印证。第二,他说:“求业之精,别无他法,日专而已矣。”他坚持每日读、看、写、作,四者缺一不可。
评述
朱熹:此句之上别有阙文,此特其结语耳。右传之五章,盖释格物、致知之义,而今亡矣。此章旧本通下章,误在经文之下。闲尝窃取程子之意以补之曰 :“所谓致知在格物者,言欲致吾之知,在即物而穷其理也。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,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,惟于理有未穷,故其知有不尽也。是以大学始教,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,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,以求至乎其极。至于用力之久,而一旦豁然贯通焉,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,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。此谓物格,此谓知之至也 。”
曾国藩一生用功甚勤,严于律己,始终强调把学问落到实处,刻苦钻研,即使作战或者政务繁忙也从不荒废学业。
点 评
荀子《劝学》中说:“不积跬步,无以至千里;不积小流,无以成江海。”治学之道,犹如行路,一定要脚踏实地,一步一个脚印。其关键在于由少及多,不断积累,不可能一蹴而就。曾国藩治学最大的特点就在于能够落到实处,主张专攻一经,循序渐进,一经若通,则其他经书自然就可以触类旁通。这种治学方法可谓知道根本,不像我们平时读书,总想着一口吃成大胖子,结果总是消化不良,反倒经常事倍功半,收获不大。正如曾国藩所说:“不可兼营并骛,兼营必一无所能矣”,如果急于求成,想一下子将全部经书都弄通,那就会一种经书也弄不通,半途而废。
- 电气专业就业前景及方向[图]
- HR是怎么判断“务虚”的技能的?[图]
- 做好这9点,让你的照片为简历加分[图]
- 2022春招,再不准备就晚啦![图]
- CQE工程师是什么意思[图]
- 「五险一金」公积金的六大用途,你知道吗?[图]
- 这5条职场人际红线,千万别踩![图]
- 最难写的自我评价可以这样搞定![图]
- 大学生的求职面试技巧[图]
- 面试中描述离职原因的几大忌讳[图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