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臣闻为国之基,必资于德礼;君之所保,惟在于诚信。诚信立则下无二心,德礼形则远人斯格。然则德礼诚信,国之大纲,在于君臣父子,不可斯须而废也。故孔子曰:‘君使臣以礼,臣事君以忠。’又曰:‘自古皆有死,民无信不立。’文子曰:‘同言而信,信在言前;同令而行,诚在令外。’然则言而不行,言无信也;令而不从,令无诚也。不信之言,无诚之令,为上则败德,为下则危身。虽在颠沛之中,君子之所不为也。
格:正。
斯须:片刻,一会儿。
“君使臣”二句:见《论语·八佾》。为孔子答鲁定公之语。
“自古”二句:见《论语·颜渊》。为孔子答子贡之语。
文子:姓文,尊称子,其名字及籍贯已不可确考。《汉书·艺文志》道家类著录《文子》九篇,班固在其条文下只注明:“老子弟子,与孔子同时。”没有记载其名字籍贯。据史书记载,他曾游学齐国,把道家兼融仁义礼的思想带到齐国,形成了齐国的黄老之学。1973年,河北定县40号汉墓出土的竹简中有《文子》残简,其中与今本《文子》相同的文字有六章,也有不见于今本的一些内容,确证了《文子》一书为西汉时已有的先秦古书。传世《文子》分十二篇八十八章。在唐代时文子与老子、庄子并重,天宝元年唐玄宗诏封文子为“通玄真人”,诏改《文子》为《通玄真经》,与《老子》、《庄子》、《列子》并列为道教四部经典。《文子》一书的主要内容是解说老子之言,阐发老子的思想,同时又吸收了同期其他学派的某些思想,是继承和发展了的道家学说,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。
颠沛:这里比喻处境窘迫困顿。
贞观十年(636),魏徵上书说:
“臣听说治理国家的基础,一定要依靠德行和礼义;国君所应该坚守的,只在于诚实信用。诚实信用树立以后,臣子对国君就没有二心;德行礼义形成后,边远的人民就会前来归正。既然如此,德行、礼义、诚实、信用,就是国家的纲领,贯穿于君臣、父子之中,不可片刻废弃。因此孔子说:‘国君对待臣子要按照礼制,臣子侍奉国君要忠心不二。’他又说:‘自古人生都有一死,如果百姓不讲信用就不能安身立命。’文子也说:‘同样的话语被人信任,那是因为信任建立在话语的前面;同样的法令可以贯彻实行,那是因为有诚信在法令之外。’如果话说出来却不实行,是言而无信;法令制定了却不被服从,是因为没有诚意。不被实行的言语,没有诚意的法令,对国君来说会败坏道德名声,对百姓来说会招致杀身的危险。即使在颠沛流离的环境中,有德有才的君子也不会那样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