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礼”不是法律,它肩负了一个“分别”的作用。这全赖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的一种“默契”,而“默契”又本于“我”与“你”互相的认同和信任。如果人与人之间没有了“默契”,社会就会进入了分崩离析的状态。
道德仁义,非礼不成;教训正俗,非礼不备;分争辨讼,非礼不决;君臣上下,父子兄弟,非礼不定;宦学事师 [] ,非礼不亲;班朝治军,莅官行法,非礼威严不行;祷祠祭祀 [2] ,供给鬼神,非礼不诚不庄。是以君子恭敬、撙节、退让以明礼 [3] 。鹦鹉能言,不离飞鸟;猩猩能言,不离禽兽。今人而无礼,虽能言,不亦禽兽之心乎?夫唯禽兽无礼,故父子聚麀 [4] 。是故圣人作,为礼以教人,使人以有礼,知自别于禽兽。
宦学:“宦”指为吏者,“学”指学习六艺者。孙希旦曰:“宦,谓已仕而学者;学,谓未仕而学者。”
祷祠祭祀:吴澄曰:“祷祠者,因事之祭;祭祀者,常事之祭。”
撙(zǔn)节:节制。
麀(yōu):牝鹿,泛指雌兽。道德仁义,若没有礼就不能实行、完成;教导训诫、端正风俗,若没有礼就不能完备;分辨争讼,若没有礼就不能决断是非曲直;君臣上下、父子兄弟之间,若没有礼就不能确定尊卑名分;为学习做官、学习道艺而侍奉师长,若没有礼就不能亲近和睦;上朝按官位依次排列、治理军队、做官在位、执行法令,若没有礼就没有威严,一事无成;无论特别的祭祀或定期的祭祀,供奉鬼神时,若没有礼就不能虔诚庄重。因此君子抱持恭敬、节制、退让的态度,以彰显礼。鹦鹉虽能说话,终究不过是一种飞鸟;猩猩虽能说话,终究不过是一种禽兽。而今要是作为人却没有礼,虽然能说话,不也还是禽兽之心吗?只因禽兽不知礼,所以父子与同一雌兽交配。因此圣人兴起,制定礼法来教导人,使人从此而有礼,知道把自己与禽兽区别开来。
赏析与点评
在传统的中国社会里,“礼”渗透在人们日常生活之中。此节指出“有礼”之后人便知道自己与禽兽有何分别。但“人禽之别”的关键不是“礼”的有无,而是在于行礼之心的存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