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起源于华夏先民长期的劳动实践,到原始社会末期,中医已具雏形,但由于缺乏文字的记载,只留下了一些传说,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神农尝百草和伏羲制九针,根据这种说法,神农和伏羲分别是中药学和针灸学的开创者。灸熨、针刺和汤药是中医的三大基本治疗方法,灸熨源自于人们对火的应用,针刺出自于对石器的使用,而汤药则产生于对食物的寻找过程,这些在初始阶段都是不自觉的偶然发现,后来则逐渐发展为一种确定的知识,形成了中医发展的源头。上古时期,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还处于蒙昧阶段,因此巫术盛行,而疾病的治疗更是与巫术密切地结合在一起,所以当时巫、医为一职,而最初的中医知识也于此时形成,在甲骨文中已经有了对确定病名的记载。进入周代,就出现了专业的医师,并且医学开始分科,也建立了医政制度。到春秋战国及至秦汉时期,随着一批医学大家和医学经典著作的出现,中医就已经进入全面成熟的阶段了。
中医的理论基础是什么?
精气学说、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医的理论基础。精气学说认为气是生命的本源,人体机制的正常运行需要精气的调和,故凡为疾病,都是由人体之气的升降出入失调所致。在阴阳学说中,阴和阳分别代表着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事物对立的两面,阴阳之间对立而又统一,相互间存在着交感、制约、消长、转化等彼此依存而又斗争的关系。五行学说则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可按其基本属性分为五类,分别以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命名,五者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。这三种学说涵盖了中医学中关于人体的组织结构、生理功能、病理变化的基本观点,并且构成了对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最终的理论依据。例如,在中医学理论中,表证、热证、实证可归属于阳证的范畴;里证、寒证、虚证可归属于阴证的范畴。再如,中医认为,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在人体中分别对应着肺、肝、肾、心、脾五脏,五行平衡、五脏调和,人体才能维持健康和气血旺盛。
什么是四诊八纲?
四诊八纲指的是中医诊断疾病的手段。四诊即望、闻、问、切四种诊察疾病的方法,是搜集临床资料的主要方法。